太子年幼时被溺爱太过,皇后离世又导致他被冷落太过,加上幼年体弱,以及和修道界相关的经历,共同塑造了太子现在的性格。
他认为太子需要敲打,所以他要做一些事情,但这种敲打不能太过,不能让太子的神经真的被扯痛,更不能让朝臣们产生更多的误解。
当他某一次和太子隐晦地说起荣王的事时,太子非常令人意外地爆发了:
“你厌恶大哥便自去厌恶,不要再拿我的事当借口!你是皇帝,谁能拦着你讨厌他?我知晓我是储君,而他是我大哥,是我同父异母的长兄,仅此而已!”
他这才明白,太子确实警惕三皇子,因为他背后是离皇后之位一步之差的皇贵妃,而荣王只是占着长子的名分,他背后只是一个……
荣王的母亲曾经是个普通宫女。
这对于皇帝来说,是一段不可言说的过去。
他不喜欢她的出身,那太低贱,对于当时还是普通皇子的他来说,实在令人羞耻。
当时甚至有兄弟调笑说,反正皇子娶个家世低些的是惯例,你若是真心喜欢,莫不如把这个宫女娶了。
他不喜欢,他只是年少无知,而她当时年长他许多,明白许多,也很有野心,她像狩猎者一样猎到了他这个猎物,并成功怀上孩子,这让他内心的挫折感十分强烈。
当他去问母妃为何不提醒他时,母妃告诉他,这没什么大不了的,你可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教训。
总之,大皇子和他的母亲一样不受皇帝喜欢,早早地便外放了,并得到了“荣王”的封号。
皇帝很庆幸这不是那个封建亲戚的时代,外放就藩的皇子们并不会真有什么权势,他们被明里暗里各种存在监视得很死,这样一来,每年的各种朝觐,就不必让他一定要来,显示对皇帝的忠心了。
眼不见心不烦。
由此,他也对三皇子的婚事有了别的想法。
毕竟这是他喜欢的儿子,他也想着多留几年,娶个宰相女儿,倒也未尝不可。
毕竟,大雍的宰相又不是只有一位,很难变成什么权臣,而林相又是出了名的爱惜羽毛,严守法度礼教,断不会为了三皇子去谋划什么。
他希望自己这个儿子,能娶个门第高一些的女子。
而且以皇室现在的掌控力,其实已经并不必要让皇子们去娶中等门第家的女儿,不用担心所谓外戚之祸乱。
其实按理说,没有什么人家能比皇家更尊贵,皇帝理应带着一种“不在乎未来亲家的家世,反正都比不上皇家尊贵”的心态去对待这种事,但皇帝意外地觉得,家世更好、离他近一些的,会是更好的选择。
“这事该赶在春闱之前定下来才是……明明是件好事,怎么倒成了朕在为难他?”
皇帝念叨着,似乎又并不在意林相根本没答应的事。
总会答应的,这毕竟是皇帝的旨意,皇帝不会强人所难,但为人臣子的再怎么也不该让皇帝为难。
灵玉送走了梅予辰,忽然想起上次去探望太子妃时,得到的意外消息。
太子妃对于大皇子,也就是荣王可能朝觐的事十分担忧,不是担心事情本身,而是担心事情背后代表的、皇帝对太子府的看法。
好在她怀孕了,所以暂时也不用担心荣王,她反而是有些同情起这位大皇子来。
太子告诉过她,他和大哥交往不多,也并不亲厚,但那毕竟是他唯一的兄长,是不一样的。
因为先皇后的存在,太子作为二皇子从未在大皇子这里感受到过任何威胁,他可以用相对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异母兄长。
皇帝对他的长子,冷酷异常,这就是单纯的不喜欢。
这种不喜欢,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荣王的母亲,虽是封妃,但是宫女出身,有野心,有行动力,并且,很难满足。
灵玉曾经从自己的母亲那里了解到,在皇帝作为皇子去了西北战场期间,那位当时还是皇子侍妾的身份,就已经完全以皇子妃的身份在行事,母凭子贵,十分霸道。
等后来皇帝从皇子变成太子,再到登基的过程中,那一位始终抱有一种期待,期待自己能够成为正妃、皇后,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未来的太子。
“那时候我和先皇后,还有皇贵妃,一起说起过她,我们都觉得,一开始,她是被一时的成功,生下皇子这件事冲昏了头脑,以至于认不清现实,但她等她真正封了妃,以妃的身份去皇宫里生存,她慢慢就懂了,她没有宠就没有一切,她是母凭子贵,但她的儿子却被她连累。”
母亲说起这件事时,也是十分唏嘘。
因为荣王真的太惨了,多年以来都不被允许朝觐,不被允许回京。
“他一定是怨的,但他甚至不敢怨。”
太子妃说,这是影卫告诉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