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榆树屯到北乌素有八里多地,虽然大部分也都是山地,但植被丰盛,草木繁茂,有些地方还可见到一方一方小块的农田,种着绿油油的玉米、高粱等庄稼。英子告诉朱文正,北乌素与南乌素不一样,南乌素以当地人为主,而北乌素大部是外地人,而且“坏人”很多。
北乌素背靠着乌兰山的主脉,方圆二十多里,地势险峻,沟壑纵横,解放前有好几个土匪窝。后来解放军进山剿匪,土匪武装作鸟兽散,很多人落户于北乌素。所以这一带特别复杂。周围四里八乡,一听说谁谁是北乌素人,就唯恐避之不及。不过这里也有好处,就是“社会关系”简单,人们大都明哲保身,不操闲心。所以,一些背景特殊的人,容易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,觅到生存之道。当然,前提是你别惹事儿。
听了英子的介绍,朱文正对于北乌素这个奇特的地方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到了北乌素之后,朱文正发现这个镇子很小,似乎都没甲台镇的一半大。不光远不如甲台镇“繁华”。而且全都是平房甚至草房,因为刚下了一场雨,地面泥泞,到处脏乎乎的。
英子的住处在村子西面的柳荫深处。那的水沟边上,有一圈石墙围起的大院,院子没有大门,只有两个墙垛子。其中一个墙垛子上挂着两块油漆斑驳的长条形白色木牌,分别写着“东塔县北乌素公社运输队”,和“北乌素人民公社建筑工程队”。进去之后是两排平房,平房东面还有个小院,那就是“大院领导”吴老六的“私宅”。
英子开了院门让朱文正进去。里面有个十来平米的天井,北面是三间砖瓦房,东面两间相通,西面单独是一间。英子告诉他,东面是吴老六夫妻俩的屋子,西面那间是她的。朱文正见东面的房子锁着门,这就意味着现在这院子里只有他和英子两人,于是一种莫名的兴奋从他心底里涌了上来。
可惜,这兴奋仅仅维持了两分钟。因为英子趴在堂屋的门玻璃上,看了看了墙上的挂钟,失声叫道:“我天,都两点半了,我得赶紧走,那班车马上就来了。”
“是吗,那我赶紧送你去。”朱文正说。
英子却说:“不用你送。你先进来,我跟你说个事儿。”
英子开了她那个屋子门上的锁,拉朱文正进屋。先将两把钥匙给他,嘱咐说:“这是我屋的钥匙,这是吴老六那屋的。你以后隔三差五来看看这个院子,别进来小偷。”然后又拉开墙角的一个柜子,从下面翻出一个青底蓝花的包袱,递给他:“这是老吴让我给你的。里面全都是申大有的东西,用得着的你就留着,没用的你烧了就行。堂屋后面有间厨房,那里有锅灶,在那儿烧。”
交代完,英子捡了两件衣服,拿个绿颜色的挎包装了,匆匆往外走。朱文正跟出去说:“我骑车带你过去,不是还快点吗?”
英子头也不回地说:“镇上的人都认识我,你去送我,能多出好些闲话,不用。我骑车去,把自行车放车站边上的店里就行。”
英子已经出了院门,忽然又折了回来,对朱文正说:“差点忘了。你要嫌棋盘台那儿不好住,你住这里也行。你就住我这屋。不过外面大院的人要有问的,你就说你睡老吴那边,听明白了吗?”英子说到后来,脸一下子红了。
朱文正也突然间心跳加快,不过他还是说:“不用不用,我住棋盘台挺好的……”